海水酸化--參考網頁連結
科學月刊邁入四十二周年!: 二氧化碳濃度與海水酸化
摘要:
自工業革命以來,海水的酸性已增加了三成。而過去2000萬年來,海水酸性改變最快的時期,變化速率也不及目前速率的百分之一。海洋生物要適應這麼快的改變,恐怕不容易。6500萬年前海中鈣質生物的大滅絕,就很有可能是海水極度迅速酸化所造成的。
令人吃驚的是,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的速度,比十年前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所預估的最壞情境還要糟。與大氣相比,海洋中二氧化碳從研究者所得到的關愛眼神較少。不過由於二氧化碳溶於水後發生的變化,基本上就是由上列五條公式所控制,也就是由熱力學來控制,變數較少,也比較容易預測。
第482期科學月刊
低碳生活部落格「氣候變遷的新課題 海洋酸化」
海水酸化的危機
環境惡化 海洋生物面臨大滅絕
摘要:
摘錄自2011年6月21日中央社報導
全球27名頂尖海洋專家4月間於牛津(Oxford)舉行會議,會中整理出的報告顯示,垂死的珊瑚礁、入侵物種破壞生物多樣性、開放海洋中死亡區(Dead Zone)的範圍擴大、有毒赤潮以及大型魚群的大量消耗等問題都加速惡化。而且速度比幾年前預測的糟糕情況更快。
更糟的是,這些徵兆可能是生物和化學相互作用的連鎖網絡進一步瓦解的預兆。科學家現將上述相互影響的環境系統稱為地球系統。
他們表示,逾5億年來,地球上的生命曾經歷5次大滅絕,每次大滅絕前都出現與現在海洋環境遭遇的許多相同情況。
全球海洋環境惡化有三大主因,全都是人類活動直接造成的後果,包括:全球暖化、海水酸化和含氧量減少。
直至現在為止,這些和其他衝擊大都被分別研究。最近科學家才開始瞭解這些力量如何相互影響。
澳大堡礁珊瑚成長速度驟降 恐影響海洋生物
摘要:
摘錄自2009年1月2日法新社報導
美國期刊科學(Science)的研究報告指出,澳洲大堡礁珊瑚成長速度自1990年後大幅降低,是世界海洋即將面臨急速改變的一項警訊。
澳洲海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說,強烈證據顯示,海水暖化加上大氣中二氧化碳量增加導致海水酸度變高,都是造成珊瑚成長速度大幅降低的原因。
研究報告指出,過了1990年這個關鍵點,大堡礁珊瑚生長速度即放緩逾14%,由目前趨勢看來,珊瑚到了2050年前就會完全停止生長。身為珊瑚生態系統支柱的珊瑚骨骼為成千上萬種動植物提供棲息地,因此酸度較高的海域不僅影響珊瑚,也影響眾多海洋生物。
二氧化碳肇禍 全球20%珊瑚礁已死
摘要:
在過去20年間,全球已失去了約19%的珊瑚礁。以往威脅珊瑚礁生存的主要因素有破壞性的捕魚、外來物種以及污染,例如未處理的污水等。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造成全球暖化,也導致海平面與海水溫度上升,使得海水愈來愈酸。這對珊瑚來說,是最新也是最嚴重的威脅。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的話,目前存活的珊瑚礁將在20到40年內死亡。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警告,如果我們不改變的話,不到50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加倍,海洋吸收後,海水酸化將愈來愈嚴重,對於大範圍的海洋生物,從珊瑚、浮游生物、龍蝦到海草等,都將有嚴重的損害。
海水升溫+酸化 珊瑚遭「雙殺」
海洋酸化 珊瑚礁可能在2050年消失98%
摘要:
摘譯自2007年12月14日外電;陳維婷編譯;莫聞審校
科學研究警告,溫室氣體日益增加,可能導致全球珊瑚礁盡數滅絕的後果。《衛報》報導,在2050年,世界98%的珊瑚礁棲地很可能因為海水過於酸化,而讓珊瑚無法生長。
本項研究的科學團隊由英、美、澳洲的科學家與聯合國及世界銀行的代表共同組成,他們對於上述結果均感到相當憂心。因為珊瑚礁是各種魚類及海洋生物的重要棲地,在許多仰賴漁業的地區,珊瑚礁消失將造成災難性的影響。此外,失去珊瑚礁後風浪會更容易摧毀海岸線,並導致觀光收入銳減。根據預測,澳洲大堡礁將會是第一個遭受衝擊的區域。
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每年有200億噸被海洋吸收。海水因此幫助減緩大氣中的溫室效應,但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形成碳酸,使得海水的酸性增加。由於珊瑚骨骼成份為碳酸鈣,在充滿碳酸的海水中會溶解,除了讓珊瑚容易破碎,還會抑制珊瑚生長,在魚類啃食或其他自然侵蝕後也難以復原。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於《科學》期刊,研究團隊利用電腦模式,預測未來海洋中碳酸鈣存在的情形。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維持在目前的濃度(380 ppm),碳酸鈣能穩定存在於海水中,珊瑚得以繼續生長。但是二氧化碳濃度未來若超過500 ppm,模式預測全球溫度將升高攝氏3度,海水酸性也會大幅增加,導致絕大部份的珊瑚死亡。
全球海洋專家:海洋酸化將重創漁業
【大紀元2月7日訊】來自26個國家的150位海洋學者日前發出「摩納哥海洋酸化宣言」,對日益嚴重的海洋酸化提出警告,要求各國政府快速採取行動遏止溫室氣體排放,以降低漁業及珊瑚礁所受到的威脅。
據環境新聞服務報導,「摩納哥海洋酸化宣言」中指稱,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持續增加,到了2050年,海洋酸化將使多數海域將不適宜生存。珊瑚生態的崩壞可能導致商業漁獲承受巨變、威脅數百萬人的糧食安全以及數千億元的漁業。
摩納哥同時也是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海洋環境實驗所」的所在地。
「海洋環境實驗所」成員、研討會主席奧爾(James Orr)提到,「差別只在於糟糕的程度,以及發生時間快慢而已。」
目前國際研究社群已發展出一套結合船隻、浮標和衛星的全球海洋碳含量觀察系統,以瞭解海洋如何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在過去25年來的調查發現,海洋表面酸度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關係呈現正比,海洋吸收了1/4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的二氧化碳。
國際地生圈研究計劃(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m,IGBP)執行長、研討會贊助者之一的塞特辛格教授(Sybil Seitzinger)說:「據『摩納哥海洋酸化宣言』海洋專家所言,我們清楚地瞭解海洋正快速酸化,凸顯出紀錄海洋生物相關改變的重要性。」
據最新氣候發展模型預測未來十萬年後情形,丹麥團隊警告,假使不深度追查全球暖化現象,海洋死亡區域(dead zones)繼續擴增的因素將難以確定下來。
地球系統科學團隊丹麥中心領導人,與來自丹麥氣象局、國家太空局的科學好手一同研究的哥本哈根大學教授雪佛(Gary Shaffer)強調說:「死區的擴張將使魚群以及貝類環境更為嚴苛,增加暴斃事件產生,例如美國西岸大陸的奧瑞岡以及智利。」
雪佛解釋:「假使真如那些氣象模擬所示,那麼海洋的轉向循環(overturning circulation)將因溫室效應而逐漸減弱,而這些溶氧極小區也將更為擴張,入侵更深海域。」
研究發現北冰洋海水更加酸化
海洋酸化 水母暴增 全球拉警報
美研究發現海水酸化使魚聽覺器官變大
研究:海洋因污染變得吵雜 恐影響生物行為
拒吃魩仔魚
摘要:
根據水產試驗所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魩仔魚是兩百多種魚類幼苗的統稱,牠們是海洋魚種數量及海洋食物鍊的基礎。海域若失去了這樣的基礎,研究報告中已清楚的指出後果 --- 這樣的捕撈情況若是不加以管理和改善的話,最後,可能導至整個沿岸漁業的滅亡。
照理說,魩仔魚除了是多種魚類的數量基礎,同時牠們也是多種魚類願意靠岸覓食的主要原因。魩仔魚的確是重要的食物,但是是許多種魚類賴以生存的重要食物,而絕不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食物。
沒人不曉得,沒有小魚就沒有大魚的簡單道理,而我們吃魩仔魚竟然一吃吃了一百多年,那樣無骨、無刺、糊里糊塗地吃掉了我們的海洋生機。
日本人發明魩仔魚雙拖網後,很快的,日本漁業當局瞭解這是一種嚴重破壞沿岸漁類資源的不當作業,因此日本早已停止使用魩仔魚雙拖網作業。台灣在1977年間大量從日本引進他們已經禁止使用的漁具及捕撈技術,並在我們的沿岸海域如火如荼地大肆捕撈;並且,還將魩仔魚大量外銷到日本。
從沿岸漁撈統計資料不難解讀,自1977年後,我們的沿岸漁獲量直線下墜,從此,台灣沿海再也沒有春天。
魩仔魚雙拖網作業效率高,撈獲量大,最終的網袋網目僅1.4mm,差不多就是我們家裡紗窗網目的大小。研究報告清楚指出,自1977年後,台灣沿岸漁村已經起了生態性的變化 —— 1. 沿岸漁場消失 2.沿岸漁村經濟衰退 3.漁民間因資源掠奪性漁法的介入而糾紛不斷 4.捕不到魚,漁民無以為生終至鋌而走險走私危禁品戕害台灣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