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95314
根據筆者個人的觀察,多年來有關氣候變遷的各種國際談判與合作宛若是另一種「無形的」溫室氣體,排量逐年攀升,非但無助於跨國共識的凝聚,反而讓氣候變遷帶來更多不可逆轉的巨大災變與年均溫持續升高的地球。以本次德班會議為例,若干新興經濟體國家—中國、南非、巴西—雖已公開表示有意願接受一個具拘束力的碳排目標 (註1),營造出絕處逢生,事有轉寰的假像,實則立場聲明的背後是處處充滿機巧。舉凡2020年的時間限制、延長《京都議定書》的效期、北方國家的資金援助與綠色氣候基金在本次會議得到簽署、落實技術轉移機制、確保2015年之前完成科學評估等。這些看似言之有理的主張,與其說是促成南北國家合作的前提,不如說是這些新興經濟國家用以推諉責任的藉口與「謊言」。
從務實與效益的觀點來看,所有真正重要並可用來緩解地球暖化的議題與方法在歷屆氣候談判議程上多半處於邊緣化狀態。峇里(Bali)、波茲南(Poznan)、哥本哈根(Copenhagen)、坎昆(Cancun),還有現在的德班(Durban),氣候會議上鮮少看到締約國認真討論這些議題與方法,更遑論去執行。舉例來說,糧食與水資源兩項與所有人類安全最相關的議題,也是受到氣候變遷衝擊最嚴重的問題,向來不是聯合國氣候峰會的核心關切。所有締約國家總是聚焦在形成減碳新協議的可能,還有如何發展所謂替代傳統化石燃料的綠色能源(green energy)。這真是一個天大的謊言(如果「謊言」可以被量化為碳排量,想必一定也十分可觀)!
談判桌或媒體上那些被各主權國家爭執不休的替代能源,像是生質燃料 (biofuel)還有風力發電(wind power),既不潔淨,更不環保,說穿了根本不是替代化石燃料與節能減碳的有效方式。更具體地說,除非僅是小範圍使用那些從家用與農業生產過程中回收物質所轉換的生質能源,或許勉強算得上是環保。倘若是大規模使用,或是規模化生產由玉米 (maize)、甜菜 (beetroot)、甘蔗 (sugar cane)所加工成的生質燃料,將極度不友善環境;不但耗費大量的土地及其含養的資源,更進一步衝擊糧食耕作所需的土地面積與灌溉用水。事實上,當前糧食危機的成因之一就是源自於此,而生物多樣性的快速消逝也與之相關 (註2)。因此,考量氣候變遷對於糧食的威脅還有水資源供給的吃緊,生質能源根本就不該是選項。因應氣候變遷,國際社會與科學社群應該專注思索的工作是找出確保水源供應與解決糧食危機的方法,以面對未來乾旱或類似沙漠氣候頻繁發生的風險。易言之,找出適應氣候變遷的新糧食與水源對策,立即務實執行,比單純聚焦於如何減量溫室氣體或爭辯誰該出資多少援助誰,更有意義。地球整體生態系統與氣候條件早已處於變遷之中,德班會議的各國談判代表若真心企求因應暖化的具體策略,就必須正視糧食與水資源問題,並付諸行動。然而,這樣的可能性相當令人存疑。
再來看看風力發電的問題,這個另一個拯救地球暖化的謊言。風力發電這種產生能源的方式其實也是非常耗費土地面積的,並且風葉渦輪機組在製作與設立的過程中就是一項重污染的行為。舉例來說,將高聳的風力發電設備固定在地表必須使用大量的水泥,這對土地生態便是傷害。統計顯示,平均20萬瓦特的渦輪機組需要至少1萬噸的水泥 (註3); 因此,那些自豪靠風力發電減少碳排的國家,宣稱的數字越高,恐怕污染土地的程度就也越嚴重。
另外,風力是與地理條件密切相關的自然力,真正風力豐沛適宜發展此種可再生能源的地理位置不多,因此目前發展風力能源的國家多半也同時在風力發電的地點建立傳統火力或是核能發電的系統來進行支援,以避免風力發電最後根本產生不了可供使用的電能儲量 (註4)。換句話說,越多的風力發電,暗示著越多的傳統發電也同時併存。此事實沒有國家會說,畢竟那不符合一般人對於「緣色能源」的認知與期待。
依據科學的研究和分析,煤、石油、天然氣、核能、大陽能、風能這幾種產生能源的方式中,風力發電的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是相對最高的 (註5)。或許有人會問,竟然風力發電這麼不經濟,為什麼國際合作將之列入選項並積極發展?理由很簡單,現有《京都議定書》機制下,北方與南方國家可以透過所謂的「清潔發展」模式(CDM model),來贏取減碳愛地球的美名與獲得技術移轉的實益,甚至是透過環境補貼,間接強化本國某些產業的市場競爭力。但相對地,這些真相政府或企業並不希望讓一般人知道,於是一系列綠色能源的謊言開始被編織與流轉傳播。
面對氣候變遷,國際談判與合作面臨的真正難題是如何誠信與務實地面對一個已經改變的地球,如何說服自己國家的人民去調整既有的生活方式與觀念,盡快適應和新的氣候型態共處。不循此途,而只是僵固地訴求減碳上的數字之爭(例如:排量、年限、認證等問題)或義務分配上的比重責任,問題根本不會解決,結果也將注定是悲劇性的失敗。
國際社會需要更多務實的行動,而不是浪費時間與資源的談判。可惜的是,在今年德班會議結束前,能夠緩解氣候變遷各項災變的問題依舊還未被各國代表開始研議或討論。COP17直到《京都議定書》效期屆至前夕,還在用舊思維與善於編織謊言的主權國家進行政治與經濟角力。而世人也依然活在暖化加劇的地球和深陷謊言而不自覺
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書籍: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
http://www.anobii.com/books/0135226527f8aae366/
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
9個國家×4萬公里,一位人權律師的溯源紀實
◎ 全球最昂貴的咖啡產自最貧窮的人們手中
全世界99%參與咖啡產業的人不曾親身拜訪過咖啡產地。許多人說得一口好咖啡經,隨手一煮便是號稱極品的耶加雪菲,然而他們可能沒想過,這杯最頂級且昂貴的咖啡,竟是出自全世界最貧窮的農夫手裡。我們為了這杯「黑金」,掏出了白花花的銀子,但是為我們生產豆子的人,可能工作一季還賺不到買這杯「黑金」的錢。在市場最糟糕的時候,咖啡生豆的價格甚至跌破農夫的生產成本,使得他們每多生產一磅的豆子,反而增加更多負債。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矛盾現象?我們又能如何伸出援手?這麼殘酷又真實的故事需要有人去發掘、去書寫、去擴散,讓人人都能從一杯咖啡開始,去體認到更多全球貿易背後的問題;而這種人,就是Javatrekker──咖啡旅人。
◎ 被世界遺忘的角落,期待被看見的故事
本書作者狄恩正是一位咖啡旅人,也是一位咖啡豆進口商。多年來他走訪了全球無數個咖啡產地,親自去了解自己購入的咖啡豆來源,在生產的第一現場目擊各地農夫們的困境,最終寫下書中九個產地的故事,彷彿在向全球消費者寄出一封封求救的急件,希望大家正視這個長久存在,但卻不公不義的貿易體系。狄恩在各地推動的公平貿易運動,不只從進口商的角度,給農夫提供更優渥的保證收購價格,也希望能透過一些回饋機制,幫助這些落後地區建立起發展必需的公共建設和社會互助功能。
在伊索匹亞,狄恩掏錢出來幫助該國許多村落興建水利系統;在秘魯,他幫助一個合作社找到買家,讓他們得以賺到第一筆公平貿易生意;在蘇門答臘,他支持一項水牛計畫,當地農夫因此可依保護生態的方式從事生產;在墨西哥,他出手援救因咖啡價格大跌而逃離家園的非法移民;在尼加拉瓜,他指導咖啡生意以幫助被該國隨處可見的地雷炸傷的殘障人士。這些不為人知的小人物故事,一則則都在撼動我們長久以來的理所當然。
◎ 他們的世界,從你手中這杯咖啡開始改變……
我們不必非得像狄恩一樣深入那些偏遠地區;幸運的是,我們可以用更輕鬆的方法就對世界做出一點貢獻——選擇對生產者友善的商業模式,例如「公平貿易」。未來在買咖啡之前,考慮一下自己想要喝下的是一杯血汗咖啡,還是一杯道德咖啡吧!讀完本書,你就能深深明白,自己未來的每一次消費都是一個選擇,選擇讓世界變得更好,或變得更糟。這不是天方夜譚,我們每個人都有改變的力量。
這一回,讓我們一起互敬一杯斟滿祝福的咖啡吧!Buna gari!
----------------------------------------
與「巧克力禍心」一書類似都以農產品原物料為出發點,講述著可可與咖啡的農夫被剝削的慘狀,但本書比較偏重「公平貿易」,「公平貿易」是種已經慢慢地被接受的新型農業合作計畫,至於什麼是「公平貿易」?本書有相當多的篇幅去說明。
農民在現代自由經濟下往往是被取代性最高的一群,尤其是人口已經突破七十億的今天。我必須很殘酷地說,「公平貿易」架構的生產與消費模式,絕對只是海市蜃樓。其因:
一、 源源不絕的勞動力。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超過七十億,且很可能在十多年內增加到八十億,偏偏這些人口都是集中在所謂原物料型作物產區。
二、 悲天憫人不敵中國掘起:歐美部份人士基於宗教救贖等等因素而形成與市場機制對抗的「公平貿易」,雖然在道德上站有絕對制高點,但近十年一批以中國為主的消費者與貿易商,正循著當年歐美列強剝奪他國的資本主義道路,而這些新興人口可沒有宗教救贖與悲天憫人,他們剛從貧窮脫困出來,如何買到物美價廉的原物料與咖啡是他們唯一的目的,才不會去在乎非洲、中南美洲或印尼的貧農的慘狀。
三、 低成長的經濟將成為常態:西方與富國未來將面臨相當長期的低成長與高失業,在這種總體環境下,價格比較高的「公平貿易」咖啡,恐怕不是絕大多數人的第一選擇。
四、 誰來決定哪些咖啡農加入「公平貿易」的生產?既然這項制度只能加惠很少數很少數的咖啡豆農夫,那麼,誰能相對獲益又成為另一種不公平的開端了,甚至造成新的效率問題,而「公平貿易」合作社遲早淪為另類型式的中間商。
毫無疑問,本書作者說故事的能力相當強,本書書寫的文字模式也類似媒體寫法,用感人肺腑的故事掩蓋漏洞百出的敘述,我一直納悶著,作著的合作社是用什麼標準去篩選遠在第三世界的咖啡農?像秘魯,有著成千上萬的咖啡小村落,作者與其合作社到底是怎麼選合作夥伴的?當然我絕對相信這些公平貿易擁抱者的人品,但在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發現公平貿易合作社挑選生產農業夥伴的方法,不是避而不談,只用很傳奇或很可憐的遭遇去講述。
本書所談到的合作咖啡農,多半有著英文能力、電腦書信與文書處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幾乎都蠻會表演的,似乎相當瞭解這些來自於西方的「善心人士」,而投其所好地表演那些他們所想要看到的東西,如講述農村與自身的悲慘,展現對公平貿易制度的忠誠和痛哭流涕。
一定有讀者認為我寫這些想法相當殘酷,這種讓大家爽一爽的悲天憫人的公平貿易制度,讓大家花比較多的金錢去喝一杯公平貿易的咖啡,讓大家獲得心靈上短暫的麻痺救贖,不是挺好的嗎?幹什麼要犯重怒去寫這種激怒犬儒大眾的論點呢?
因為,「公平貿易」沒有任何效果,而且消費者多付出的金錢,到底能否幫助到真正的底層農夫,更是相當懷疑。而且我始終認為,能夠受益者多半是能夠掌握媒體與宣傳優勢的一方,這種制度,只是將中間商的影響力轉到媒體與宣傳上頭,藉由媒體訴說小農咖啡的故事,再藉由這個故事突破中間商的剝削,但到最後,消費者依舊是用比較高的去喝上一杯咖啡。
想要藉由新的行銷手法重新分配產銷利益,如果這種新手法無法創造更多雙贏的空間,而只是換個中間商,讓消費者多付一些,讓農夫多賺一些,這種貿易手法雖然有道德光環,但無法解決其根本問題。
我認為站在咖啡消費者的立場,要解決中間商與大食品商的剝削問題,其根本之道就是讓那些參與者的影響力變小,在整個產銷與貿易過程中,如果沒有獨大的巨人就不會有壟斷的力量,壟斷的力量變小,產與銷、上中下游的實力拉近之後,這種向上剝削咖啡農向下剝削消費者的惡勢力才會減弱。
真正的方法是少喝大企業生產的咖啡,如雀*、星**與7-**等,讓他們的議價能力降低,讓中間的貿易製造與零售的利潤降低,這樣才能雙贏,至於消費者不彷到小咖啡豆專賣店去買豆子自己烹煮,自然就會發現自己烹煮咖啡比起到星**或7***消費比起來可說是物美價簾。
以我而言,我只用三分之一的價格買到比連鎖咖啡廳還要高等級的豆子,而我所要花的不過就是幾分鐘的烹煮,然而自己烹煮咖啡,除了滿室留香外,還增添許多生活樂趣呢!
不管是要節省自己荷包還是想要幫助小農,就從不上大型咖啡連鎖店消費開始吧!
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
9個國家×4萬公里,一位人權律師的溯源紀實
◎ 全球最昂貴的咖啡產自最貧窮的人們手中
全世界99%參與咖啡產業的人不曾親身拜訪過咖啡產地。許多人說得一口好咖啡經,隨手一煮便是號稱極品的耶加雪菲,然而他們可能沒想過,這杯最頂級且昂貴的咖啡,竟是出自全世界最貧窮的農夫手裡。我們為了這杯「黑金」,掏出了白花花的銀子,但是為我們生產豆子的人,可能工作一季還賺不到買這杯「黑金」的錢。在市場最糟糕的時候,咖啡生豆的價格甚至跌破農夫的生產成本,使得他們每多生產一磅的豆子,反而增加更多負債。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矛盾現象?我們又能如何伸出援手?這麼殘酷又真實的故事需要有人去發掘、去書寫、去擴散,讓人人都能從一杯咖啡開始,去體認到更多全球貿易背後的問題;而這種人,就是Javatrekker──咖啡旅人。
◎ 被世界遺忘的角落,期待被看見的故事
本書作者狄恩正是一位咖啡旅人,也是一位咖啡豆進口商。多年來他走訪了全球無數個咖啡產地,親自去了解自己購入的咖啡豆來源,在生產的第一現場目擊各地農夫們的困境,最終寫下書中九個產地的故事,彷彿在向全球消費者寄出一封封求救的急件,希望大家正視這個長久存在,但卻不公不義的貿易體系。狄恩在各地推動的公平貿易運動,不只從進口商的角度,給農夫提供更優渥的保證收購價格,也希望能透過一些回饋機制,幫助這些落後地區建立起發展必需的公共建設和社會互助功能。
在伊索匹亞,狄恩掏錢出來幫助該國許多村落興建水利系統;在秘魯,他幫助一個合作社找到買家,讓他們得以賺到第一筆公平貿易生意;在蘇門答臘,他支持一項水牛計畫,當地農夫因此可依保護生態的方式從事生產;在墨西哥,他出手援救因咖啡價格大跌而逃離家園的非法移民;在尼加拉瓜,他指導咖啡生意以幫助被該國隨處可見的地雷炸傷的殘障人士。這些不為人知的小人物故事,一則則都在撼動我們長久以來的理所當然。
◎ 他們的世界,從你手中這杯咖啡開始改變……
我們不必非得像狄恩一樣深入那些偏遠地區;幸運的是,我們可以用更輕鬆的方法就對世界做出一點貢獻——選擇對生產者友善的商業模式,例如「公平貿易」。未來在買咖啡之前,考慮一下自己想要喝下的是一杯血汗咖啡,還是一杯道德咖啡吧!讀完本書,你就能深深明白,自己未來的每一次消費都是一個選擇,選擇讓世界變得更好,或變得更糟。這不是天方夜譚,我們每個人都有改變的力量。
這一回,讓我們一起互敬一杯斟滿祝福的咖啡吧!Buna gari!
----------------------------------------
與「巧克力禍心」一書類似都以農產品原物料為出發點,講述著可可與咖啡的農夫被剝削的慘狀,但本書比較偏重「公平貿易」,「公平貿易」是種已經慢慢地被接受的新型農業合作計畫,至於什麼是「公平貿易」?本書有相當多的篇幅去說明。
農民在現代自由經濟下往往是被取代性最高的一群,尤其是人口已經突破七十億的今天。我必須很殘酷地說,「公平貿易」架構的生產與消費模式,絕對只是海市蜃樓。其因:
一、 源源不絕的勞動力。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超過七十億,且很可能在十多年內增加到八十億,偏偏這些人口都是集中在所謂原物料型作物產區。
二、 悲天憫人不敵中國掘起:歐美部份人士基於宗教救贖等等因素而形成與市場機制對抗的「公平貿易」,雖然在道德上站有絕對制高點,但近十年一批以中國為主的消費者與貿易商,正循著當年歐美列強剝奪他國的資本主義道路,而這些新興人口可沒有宗教救贖與悲天憫人,他們剛從貧窮脫困出來,如何買到物美價廉的原物料與咖啡是他們唯一的目的,才不會去在乎非洲、中南美洲或印尼的貧農的慘狀。
三、 低成長的經濟將成為常態:西方與富國未來將面臨相當長期的低成長與高失業,在這種總體環境下,價格比較高的「公平貿易」咖啡,恐怕不是絕大多數人的第一選擇。
四、 誰來決定哪些咖啡農加入「公平貿易」的生產?既然這項制度只能加惠很少數很少數的咖啡豆農夫,那麼,誰能相對獲益又成為另一種不公平的開端了,甚至造成新的效率問題,而「公平貿易」合作社遲早淪為另類型式的中間商。
毫無疑問,本書作者說故事的能力相當強,本書書寫的文字模式也類似媒體寫法,用感人肺腑的故事掩蓋漏洞百出的敘述,我一直納悶著,作著的合作社是用什麼標準去篩選遠在第三世界的咖啡農?像秘魯,有著成千上萬的咖啡小村落,作者與其合作社到底是怎麼選合作夥伴的?當然我絕對相信這些公平貿易擁抱者的人品,但在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發現公平貿易合作社挑選生產農業夥伴的方法,不是避而不談,只用很傳奇或很可憐的遭遇去講述。
本書所談到的合作咖啡農,多半有著英文能力、電腦書信與文書處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幾乎都蠻會表演的,似乎相當瞭解這些來自於西方的「善心人士」,而投其所好地表演那些他們所想要看到的東西,如講述農村與自身的悲慘,展現對公平貿易制度的忠誠和痛哭流涕。
一定有讀者認為我寫這些想法相當殘酷,這種讓大家爽一爽的悲天憫人的公平貿易制度,讓大家花比較多的金錢去喝一杯公平貿易的咖啡,讓大家獲得心靈上短暫的麻痺救贖,不是挺好的嗎?幹什麼要犯重怒去寫這種激怒犬儒大眾的論點呢?
因為,「公平貿易」沒有任何效果,而且消費者多付出的金錢,到底能否幫助到真正的底層農夫,更是相當懷疑。而且我始終認為,能夠受益者多半是能夠掌握媒體與宣傳優勢的一方,這種制度,只是將中間商的影響力轉到媒體與宣傳上頭,藉由媒體訴說小農咖啡的故事,再藉由這個故事突破中間商的剝削,但到最後,消費者依舊是用比較高的去喝上一杯咖啡。
想要藉由新的行銷手法重新分配產銷利益,如果這種新手法無法創造更多雙贏的空間,而只是換個中間商,讓消費者多付一些,讓農夫多賺一些,這種貿易手法雖然有道德光環,但無法解決其根本問題。
我認為站在咖啡消費者的立場,要解決中間商與大食品商的剝削問題,其根本之道就是讓那些參與者的影響力變小,在整個產銷與貿易過程中,如果沒有獨大的巨人就不會有壟斷的力量,壟斷的力量變小,產與銷、上中下游的實力拉近之後,這種向上剝削咖啡農向下剝削消費者的惡勢力才會減弱。
真正的方法是少喝大企業生產的咖啡,如雀*、星**與7-**等,讓他們的議價能力降低,讓中間的貿易製造與零售的利潤降低,這樣才能雙贏,至於消費者不彷到小咖啡豆專賣店去買豆子自己烹煮,自然就會發現自己烹煮咖啡比起到星**或7***消費比起來可說是物美價簾。
以我而言,我只用三分之一的價格買到比連鎖咖啡廳還要高等級的豆子,而我所要花的不過就是幾分鐘的烹煮,然而自己烹煮咖啡,除了滿室留香外,還增添許多生活樂趣呢!
不管是要節省自己荷包還是想要幫助小農,就從不上大型咖啡連鎖店消費開始吧!
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放生的迷思
以下載自http://e-info.org.tw/node/70387#comment-231374
《時報周刊》最近刊載陳文茜小姐大作《在放生的旅途中》,提及某法師在魚市場花台幣500萬元買下14,000公斤的魚兒,載到允許放生的水庫,在「阿彌陀佛」的誦聲中放生。她原本心情充滿悲愴,須靠藥物入眠,參加此次放生之旅後,終於放下她的落寞與心痛。
陳小姐動見觀瞻、文筆優雅感人,但該文過度歌頌「放生」,極易造成讀者錯誤印象。
首先,水庫放養太多魚類,易使水庫優養化而破壞水質,究有何供水用途的水庫會容許放生?作者懷疑。
其次,2004年9月及11月,研究會先後完成自92年3月至93年8月,長達一年半的「全台宗教團體放生現象調查報告」及紀錄影片二份針對台灣宗教團體放生活動所做的調查報告。訪查全台2007個寺廟、團體發現實際從事放生者約483家,估計每年放生金額至少2億元,放生動物數量超過2億隻。另訪查北中南三大鳥店集散區,發現155家業者中有近6成專職販售各式放生物,還接受預訂鳥種與數量,以便事先捕捉或繁殖。放生地點遍及全台各地,包括山林、河川溪流、湖泊、沿海、岸港邊、水庫、高爾夫球場、公園等;而且物種繁多,包括鳥類、魚類、蝦蟹類、貝類、爬蟲類(其中甚至有毒蛇)、昆蟲類、軟體動物,乃至靈長類的獼猴及走私的外來物種等。
2009年1至9月,研究會繼續追蹤調查經過5年教育宣導後的放生情況,發現並無改善:例如被繁殖或被捕捉的各式放生鳥,放生過程一抓一放間,常造成許多傷亡;許多養殖魚類常常不分淡水或鹹水養殖,統統一起倒入水庫或海中!放生團體藉強調功德與消除業障,鼓勵民眾放生,甚至還會強調「神蹟、奇效」,例如研究會就錄到北部某放生團體表示:「放生功德很大,但放生金額最好不要太少,錢多一點『會比較有效』,像之前有民眾是『躺著』(意指重病在床)一起出去放生,放生完後就『站著』回來了,因為他放的金額很大,立刻就有效果。」此外,台灣寺院常藉舉行法會,讓信徒們主動的集資放生或由寺方主辦信徒們發心樂施,透過商人定期的、大量的捕捉各種生物來放生。
放生徒增動物傷亡
此種集團化、商業化、大量化的放生活動,對減少肉食效果有限,反而增加動物傷亡。據生態學者許富雄、邵廣昭2007年「放生對鳥和鳥類生態的影響」研究報告,發現放生過程易使鳥虛弱無法飛行,傷亡機率很高。其他如蛇、龜等,原已活在野外,卻因「放生需求」,導致牠們從野外被捕捉、運輸、買賣,然後再放生。也就是說,只要有市場需求,不管是保育類或外來種,是否會造成動物死傷及生態浩劫(如引進沒有天敵的外來物種),信徒沒注意,業者根本不在意!
事實上,備受佛教界尊崇的印順導師就曾在其著作中要求善心的佛門弟子,少為自己的功德打算,多為無辜的放生物想想,呼籲:「以放生為事業的法師、居士們!慈悲慈悲別放生!」放生在《梵網菩薩戒經》、《金光明經》中曾被提到,但指的是由渡人到普渡眾生的慈悲心。經中談到放生的真意,是在自然的因緣中遇到動物受傷或在死亡邊緣,需發揮慈悲心設法搶救,如此隨緣放生,才是功德。
我們必須鄭重澄清,現今被商業化的放生,很可能等於放死,未必是積善,反是造孽!
※本文轉載自蘋果日報
美化放生?動保批陳文茜:自以為是
陳文茜先前寫了一篇關於放生的文章,遭質疑對放生多所美化,動保團體質疑這樣的文章是變相鼓吹放生,但陳文茜回應,文章重點,在於對生命的體認,希望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把魚蝦蛇各種動物,一股腦倒進自然環境裡,放生的爭議不斷,媒體人陳文茜這次也沾染上,原因只為一篇專欄看在動保團體眼很刺眼,因為在這篇名叫放生的旅途中,陳文茜對放生的描述,是這些信仰放生,惜念眾生的人,已悄悄在台灣各地做了近30年的功德,甚至表示自己參加放生活動後,大受感動。
讓動保團體痛批這樣的文章根本形同在歌頌放生,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說:「因為第一個她是公眾人物,第二個這麼美化的文字,它會讓放生變成一種正當化,但是如果你是對生命的體會,你怎麼沒有想過這些生命被你放了以後,其實他們是死了,那這種對生命的體會,我必須說太自以為是。」
回應
「自以為是」這四個字真是精準,她就是堅持世界上有「不破壞
週四, 2011-10-06 15:24 — 臥佛林 (沒有被驗證)
「自以為是」這四個字真是精準,
她就是堅持世界上有「不破壞生態的放生」?
活見鬼了,
就算生物的品種是那個水庫本來有的,
一次多那麼多、舟車勞頓都不會傷害牠們嗎?
就算是從同一個地方抓上來的,抓起來又放回去就是一個多此一舉,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句話都忘記了?
拿來這麼無聊的遊戲,找那麼多人跟生命陪一個人玩,
失戀失眠很悲痛沒錯,可是也不用這樣放大自己吧。
500萬元的魚!拿給某些很認真的團體,可以維護一個小生態好幾年吧?
回覆.
請不要「自以為是」
週六, 2011-10-08 10:42 — 20年的野鳥觀察嚮導 (沒有被驗證)
沒有「不破壞生態的放生」嗎?
不只在台灣,在這地球上就是有「不破壞生態的放生」!
教你們一件事,在台灣的鳥類保育工作中,從各地的野鳥學會到特生保育中心、國家公園保育科,
處理被關的野鳥或受傷的野鳥,評估只要該野鳥仍有自身在野外求生的能力時,為尊重生的生存權,就會計畫執行所謂的「野放」,將野鳥野放在有類似的生態地區中,這也是一種「放生」!
難道我們也要用相同的羅輯去抗議各地野鳥學會及各機關保育人員嗎?
所以對於各地野鳥學會、各機關保育人員、佛教團體,他們尊重生命的「發心」是令我們尊重的,
但是現在是「環境教育」的時代,不是「共產批鬥」的時代,
所以對於尚不知如何正確野放的宗教團體,我們的社會、環保團體更應有「環境教育」的義務,應去教育他們如何去做真正的「野放」,
這才是符合現代「環境教育」的精神及目的!!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所以數千年來佛教的高僧大師們早就觀察這現像!
所以數千年來佛教的高僧大師們早就在從因果的根本來提倡:「要吃素,不要殺生吃肉」
回覆.
這樣的差距其實和動團與您所定義的"放生"大不相同有關您提
週四, 2011-10-13 03:34 — 給20年經驗者 (沒有被驗證)
這樣的差距其實和動團與您所定義的"放生"大不相同有關
您提到的"放生"在動團不稱為放生
一直以來我都稱他為"野放"(而我相信我大多數的同伴也是這樣)
當然動保團體也從不反對此種野放行為或是專業單位基於復育而進行的流放
動團、鳥會、生態保育團體都反對放生很多很多年了,在放生上大家的想法倒是頗為一致
之所以反對(宗教性大規模)放生,是基於以下幾點原因
1.放生物種、品種問題:宗教團體選擇放生生物時從來不在意品種(或說,他們大概只在意名字吧),海邊流放淡水魚、放生外來種時有所聞,前者我想最後根本活不了,後者可能因適應不良死亡就是因缺乏天敵與本土種產生強烈競爭致使本土種消失,或是雜交產生雜交種(例如後山不斷消失中的烏頭翁)。
2.放生數量過大:生態系存在環境承載量限制,指一個特定區域內所能承受的最大生物量。宗教團體的放生,總數常在千百隻以上。通常來說,一個已經穩定的生態環境內所生存的生物已經接近環境承載量(想想S型生長曲線),在這樣的情形下大量放入動物,生態系怎有可能全都餵飽?到頭來只是讓死神把數量降回環境承載量而已,這還不考慮大量生物遺體分解時可能導致承載量下修唷。
3.這些放生動物,其實有很大一部分來自自然環境:本次陳文茜小姐放生的應是魚塭養殖魚類,但是台灣最愛放的另外一大項..禽類,也就是您的專業,您知道有多少鳥是從野外抓來之後,風塵僕僕的從他的出生地"運"到放生地嗎?我想您知道鳥類普遍是很容易受驚嚇也容易不小心就嚇死的動物,你知道有多少鳥捱不到"放生"就往生了嗎?香港大學2007年的研究指出,每放生一隻鳥,約有10隻鳥在過程中死亡,死亡率九成,放出的鳥,存活率也不到五成。而我所聽過台灣的數據,放出前死亡率大概在六成。
放生,就是放死,是造孽。
多少放生人冀望藉著放生獲得心中的平靜,消除累世的罪孽,
但愛護動物,愛護環境,甚至是消除業障,真的還有太多好太多的方法。
你可以支援生態保護協會復育環境,可以支援鳥會救傷野放,也可以對路倒的浪犬伸出援手。
而放生,不過就是花錢傷害動物破壞環境,又無法消除業障的行為而已。
《時報周刊》最近刊載陳文茜小姐大作《在放生的旅途中》,提及某法師在魚市場花台幣500萬元買下14,000公斤的魚兒,載到允許放生的水庫,在「阿彌陀佛」的誦聲中放生。她原本心情充滿悲愴,須靠藥物入眠,參加此次放生之旅後,終於放下她的落寞與心痛。
陳小姐動見觀瞻、文筆優雅感人,但該文過度歌頌「放生」,極易造成讀者錯誤印象。
首先,水庫放養太多魚類,易使水庫優養化而破壞水質,究有何供水用途的水庫會容許放生?作者懷疑。
其次,2004年9月及11月,研究會先後完成自92年3月至93年8月,長達一年半的「全台宗教團體放生現象調查報告」及紀錄影片二份針對台灣宗教團體放生活動所做的調查報告。訪查全台2007個寺廟、團體發現實際從事放生者約483家,估計每年放生金額至少2億元,放生動物數量超過2億隻。另訪查北中南三大鳥店集散區,發現155家業者中有近6成專職販售各式放生物,還接受預訂鳥種與數量,以便事先捕捉或繁殖。放生地點遍及全台各地,包括山林、河川溪流、湖泊、沿海、岸港邊、水庫、高爾夫球場、公園等;而且物種繁多,包括鳥類、魚類、蝦蟹類、貝類、爬蟲類(其中甚至有毒蛇)、昆蟲類、軟體動物,乃至靈長類的獼猴及走私的外來物種等。
2009年1至9月,研究會繼續追蹤調查經過5年教育宣導後的放生情況,發現並無改善:例如被繁殖或被捕捉的各式放生鳥,放生過程一抓一放間,常造成許多傷亡;許多養殖魚類常常不分淡水或鹹水養殖,統統一起倒入水庫或海中!放生團體藉強調功德與消除業障,鼓勵民眾放生,甚至還會強調「神蹟、奇效」,例如研究會就錄到北部某放生團體表示:「放生功德很大,但放生金額最好不要太少,錢多一點『會比較有效』,像之前有民眾是『躺著』(意指重病在床)一起出去放生,放生完後就『站著』回來了,因為他放的金額很大,立刻就有效果。」此外,台灣寺院常藉舉行法會,讓信徒們主動的集資放生或由寺方主辦信徒們發心樂施,透過商人定期的、大量的捕捉各種生物來放生。
放生徒增動物傷亡
此種集團化、商業化、大量化的放生活動,對減少肉食效果有限,反而增加動物傷亡。據生態學者許富雄、邵廣昭2007年「放生對鳥和鳥類生態的影響」研究報告,發現放生過程易使鳥虛弱無法飛行,傷亡機率很高。其他如蛇、龜等,原已活在野外,卻因「放生需求」,導致牠們從野外被捕捉、運輸、買賣,然後再放生。也就是說,只要有市場需求,不管是保育類或外來種,是否會造成動物死傷及生態浩劫(如引進沒有天敵的外來物種),信徒沒注意,業者根本不在意!
事實上,備受佛教界尊崇的印順導師就曾在其著作中要求善心的佛門弟子,少為自己的功德打算,多為無辜的放生物想想,呼籲:「以放生為事業的法師、居士們!慈悲慈悲別放生!」放生在《梵網菩薩戒經》、《金光明經》中曾被提到,但指的是由渡人到普渡眾生的慈悲心。經中談到放生的真意,是在自然的因緣中遇到動物受傷或在死亡邊緣,需發揮慈悲心設法搶救,如此隨緣放生,才是功德。
我們必須鄭重澄清,現今被商業化的放生,很可能等於放死,未必是積善,反是造孽!
※本文轉載自蘋果日報
美化放生?動保批陳文茜:自以為是
陳文茜先前寫了一篇關於放生的文章,遭質疑對放生多所美化,動保團體質疑這樣的文章是變相鼓吹放生,但陳文茜回應,文章重點,在於對生命的體認,希望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把魚蝦蛇各種動物,一股腦倒進自然環境裡,放生的爭議不斷,媒體人陳文茜這次也沾染上,原因只為一篇專欄看在動保團體眼很刺眼,因為在這篇名叫放生的旅途中,陳文茜對放生的描述,是這些信仰放生,惜念眾生的人,已悄悄在台灣各地做了近30年的功德,甚至表示自己參加放生活動後,大受感動。
讓動保團體痛批這樣的文章根本形同在歌頌放生,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說:「因為第一個她是公眾人物,第二個這麼美化的文字,它會讓放生變成一種正當化,但是如果你是對生命的體會,你怎麼沒有想過這些生命被你放了以後,其實他們是死了,那這種對生命的體會,我必須說太自以為是。」
回應
「自以為是」這四個字真是精準,她就是堅持世界上有「不破壞
週四, 2011-10-06 15:24 — 臥佛林 (沒有被驗證)
「自以為是」這四個字真是精準,
她就是堅持世界上有「不破壞生態的放生」?
活見鬼了,
就算生物的品種是那個水庫本來有的,
一次多那麼多、舟車勞頓都不會傷害牠們嗎?
就算是從同一個地方抓上來的,抓起來又放回去就是一個多此一舉,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句話都忘記了?
拿來這麼無聊的遊戲,找那麼多人跟生命陪一個人玩,
失戀失眠很悲痛沒錯,可是也不用這樣放大自己吧。
500萬元的魚!拿給某些很認真的團體,可以維護一個小生態好幾年吧?
回覆.
請不要「自以為是」
週六, 2011-10-08 10:42 — 20年的野鳥觀察嚮導 (沒有被驗證)
沒有「不破壞生態的放生」嗎?
不只在台灣,在這地球上就是有「不破壞生態的放生」!
教你們一件事,在台灣的鳥類保育工作中,從各地的野鳥學會到特生保育中心、國家公園保育科,
處理被關的野鳥或受傷的野鳥,評估只要該野鳥仍有自身在野外求生的能力時,為尊重生的生存權,就會計畫執行所謂的「野放」,將野鳥野放在有類似的生態地區中,這也是一種「放生」!
難道我們也要用相同的羅輯去抗議各地野鳥學會及各機關保育人員嗎?
所以對於各地野鳥學會、各機關保育人員、佛教團體,他們尊重生命的「發心」是令我們尊重的,
但是現在是「環境教育」的時代,不是「共產批鬥」的時代,
所以對於尚不知如何正確野放的宗教團體,我們的社會、環保團體更應有「環境教育」的義務,應去教育他們如何去做真正的「野放」,
這才是符合現代「環境教育」的精神及目的!!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所以數千年來佛教的高僧大師們早就觀察這現像!
所以數千年來佛教的高僧大師們早就在從因果的根本來提倡:「要吃素,不要殺生吃肉」
回覆.
這樣的差距其實和動團與您所定義的"放生"大不相同有關您提
週四, 2011-10-13 03:34 — 給20年經驗者 (沒有被驗證)
這樣的差距其實和動團與您所定義的"放生"大不相同有關
您提到的"放生"在動團不稱為放生
一直以來我都稱他為"野放"(而我相信我大多數的同伴也是這樣)
當然動保團體也從不反對此種野放行為或是專業單位基於復育而進行的流放
動團、鳥會、生態保育團體都反對放生很多很多年了,在放生上大家的想法倒是頗為一致
之所以反對(宗教性大規模)放生,是基於以下幾點原因
1.放生物種、品種問題:宗教團體選擇放生生物時從來不在意品種(或說,他們大概只在意名字吧),海邊流放淡水魚、放生外來種時有所聞,前者我想最後根本活不了,後者可能因適應不良死亡就是因缺乏天敵與本土種產生強烈競爭致使本土種消失,或是雜交產生雜交種(例如後山不斷消失中的烏頭翁)。
2.放生數量過大:生態系存在環境承載量限制,指一個特定區域內所能承受的最大生物量。宗教團體的放生,總數常在千百隻以上。通常來說,一個已經穩定的生態環境內所生存的生物已經接近環境承載量(想想S型生長曲線),在這樣的情形下大量放入動物,生態系怎有可能全都餵飽?到頭來只是讓死神把數量降回環境承載量而已,這還不考慮大量生物遺體分解時可能導致承載量下修唷。
3.這些放生動物,其實有很大一部分來自自然環境:本次陳文茜小姐放生的應是魚塭養殖魚類,但是台灣最愛放的另外一大項..禽類,也就是您的專業,您知道有多少鳥是從野外抓來之後,風塵僕僕的從他的出生地"運"到放生地嗎?我想您知道鳥類普遍是很容易受驚嚇也容易不小心就嚇死的動物,你知道有多少鳥捱不到"放生"就往生了嗎?香港大學2007年的研究指出,每放生一隻鳥,約有10隻鳥在過程中死亡,死亡率九成,放出的鳥,存活率也不到五成。而我所聽過台灣的數據,放出前死亡率大概在六成。
放生,就是放死,是造孽。
多少放生人冀望藉著放生獲得心中的平靜,消除累世的罪孽,
但愛護動物,愛護環境,甚至是消除業障,真的還有太多好太多的方法。
你可以支援生態保護協會復育環境,可以支援鳥會救傷野放,也可以對路倒的浪犬伸出援手。
而放生,不過就是花錢傷害動物破壞環境,又無法消除業障的行為而已。
全世界只有台灣,把核電廠建在首都圈內
全世界只有台灣,把核電廠建在首都圈內──《我們經不起一次核災》前言
摘述:
廣瀨隆說:「我不知道下一個會重演福島核災悲劇的是日本或台灣、中國,因為都是地震大國!」
不僅廣瀨隆,多位呼籲應停止運轉位於東海地震震源上的濱岡核電廠的日本核電專家,都更為台灣的核電廠擔憂,因為台灣的核電廠集所有惡劣因素於一身,如立地於斷層邊、老舊缺陷爐、多頭建造、現場管理困難鬆散等,更嚴重的是,核一廠、核二廠就位在首都圈內,這是全球絕無僅有的。
全球211座現役核電廠中,有6座的30公里圈內人口超過300萬人,其中台灣就占了2座:台電核一廠、核二廠的30公里圈內,人口超過500萬。相對於此,福島核一廠的30公里圈內有17萬人,地廣人稀多了。台灣其實是世界唯一把核電廠建在500萬人口的首都圈內的。
摘述:
廣瀨隆說:「我不知道下一個會重演福島核災悲劇的是日本或台灣、中國,因為都是地震大國!」
不僅廣瀨隆,多位呼籲應停止運轉位於東海地震震源上的濱岡核電廠的日本核電專家,都更為台灣的核電廠擔憂,因為台灣的核電廠集所有惡劣因素於一身,如立地於斷層邊、老舊缺陷爐、多頭建造、現場管理困難鬆散等,更嚴重的是,核一廠、核二廠就位在首都圈內,這是全球絕無僅有的。
全球211座現役核電廠中,有6座的30公里圈內人口超過300萬人,其中台灣就占了2座:台電核一廠、核二廠的30公里圈內,人口超過500萬。相對於此,福島核一廠的30公里圈內有17萬人,地廣人稀多了。台灣其實是世界唯一把核電廠建在500萬人口的首都圈內的。
我們經不起一次核災
──政府不回答,也不希望你知道的52件事
作者:劉黎兒
出版:先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31日
訂閱:
文章 (Atom)